早期子宫内膜癌微创手术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可,其基本术式为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机器人手术系统克服了传统腹腔镜的技术操作瓶颈,使更多高龄、大子宫、合并肥胖及严重粘连的患者获得微创治疗的机会,治疗结局无异于传统腹腔镜技术,这使得机器人辅助手术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2024年调查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位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第4位,在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为女性中死亡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且在过去40年里,子宫内膜癌是唯一生存率下降的癌症。经过分析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2030年我国子宫内膜癌标化发病率将从6.90/10万升至11.72/10万,标化死亡率将出现小幅增长,人口老龄化会加重治疗负担,死亡率也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可见子宫内膜癌在我国造成的疾病负担在短期将持续增加,应引起重视。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发生在绝经后,仅25%发生在绝经前。与白人女性相比,亚洲女性罹患子宫内膜癌更早(65.1岁Vs 58.4岁),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55~59岁达到峰值。50%左右的子宫内膜癌与肥胖有关,代谢综合征使其发病率增加约2倍。高龄、肥胖作为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将带来更大的手术难度和围手术期风险。
近70%子宫内膜癌处于疾病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与开腹手术(Laparotomy, LT)相比,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已被证实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肿瘤结局相似。自机器人手术系统于2005年被批准用于妇科手术以来,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Robotic-assisted Laparoscopy Surgery, RAL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2023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比较了RALS、传统腹腔镜手术(Traditional Laparoscopy Surgery, TLS)、LT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肿瘤结局,研究显示RALS的肿瘤结局与TLS相当,优于LT,认为RALS治疗子宫内膜癌是安全的。目前,国内外正在积极开发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妇科疾病治疗,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规范性。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理念、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于一些热点问题仍存在学术争议。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和广西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组织国内机器人辅助手术及妇科肿瘤领域的有关专家,参考最新文献、开展专题讨论后,在《机器人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的基础上,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以制定本共识,并形成参考意见,旨在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规范化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本共识并非唯一的实践指南,不排除其他共识、意见与建议的合理性。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广西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展示没有关联的文章!